魯凱語的「七數」

上週帶著月曆草稿訪問邱爸時,我們問起了魯凱語的數字,邱爸提到了富有深意的魯凱語「七數」,大意和他在【神秘的消失】書中的說明一致,於是把書中註解摘記如下:

----
七數(Pitu):
即魯凱語數一到十時的第「七」個數字。在魯凱族的古老語言,或許是從自然界現象而產生只有七個元素,例如「七年溫飽,必有七年飢荒」。如果遭遇天災如風雨災,魯凱語是Kaenemane,即「第六」元素之意。而且這七個元素和一般的數字念法不同,但是根據什麼而定出只有七個數字才是完美,我們已經無法考究。

奧威尼‧卡露斯(Auvini Kaderesengan),2006,《神秘的消失—詩與散文的魯凱》,頁33,台北:麥田出版。

Read More...

張貼者:Jellyfish 於 晚上10:07 0 意見  

2009古茶步安月曆工作紀錄0727-28

七月二十七日,我們帶著月曆草稿到隘寮營區,希望能讓部落居民有機會看看草稿,提供意見,並且收集更多的老照片,一方面做為月曆材料,另一方面可繼續部落影像資料數位化的收集。











月曆擺攤


當天部落有著另一件大事—「好茶、北葉村際排球大賽」。主力球員部落國高中生(亦有少數青年,例如領軍好茶的青年會會長查馬克)。球賽的動員堪稱成功,許多沒有居住在營區的好茶人當天都回來參與活動。球賽大會安排的遊覽車也載來了大隊人馬的北葉村村民。除了球場上的球員,居民都集中在場邊的觀賽加油區,好不熱鬧。

看這苗頭,我們心底明白如果我們繼續呆坐在集會所中,肯定乏人問津。於是搬了一張桌,移至集會所門口,充分運用起隨身攜帶的小道具(如月曆樣本、老照片、大武山區域地圖等等),擺起攤來。長條桌加上幾張椅子,我們坐在那,屢屢被當作是衛生所宣導人員,或是大會服務處之類的角色。有好幾位對營區配置不熟的北葉村民,則問道:「請問廁所在哪裡?」。

無論如何,擺個攤,有些具體的東西還是有點用。至少會有些村民經過,被影像吸引,多多少少會拿起月曆樣本和草稿來看看。

當我們直接地提出「收集老照片」的需求時,並不容易獲得迴響。不過,當居民翻閱草稿、瀏覽老照片展示,看見部落中某某人家提供了老照片,具體地呈現在他的眼前時,似乎比較容易引起他的興趣。這般過程,可能讓他們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要收集老照片,收集、掃瞄了以後能怎麼運用。這回,至少多了幾位老人家,願意試著找找家中的照片,老村長古增秀家的老照片更令我們非常期待。

瀏覽過的民眾提供了一些意見,大意如下:
「這張照片(跳舞場前族人共舞的影像)很好,要拿來作封面」
「如果做成那種桌上行事曆,可以記東西的更好」
「要做成可以掛在牆上那種,老人家比較習慣」
「桌曆比較容易收藏,比較不會弄丟」
「字要大一點,不然老人家看不到」
「這些舊好茶的照片很好呢,老人家看了會哭」
「我只想要看舊好茶的照片」
「放舊好茶那些美好的回憶就好,這些最近的悲傷的事情不要放」(包含邱爸在內,數位老人家都有此表達,因而我們會斟酌地減少採用會直接喚起傷心回憶的影像)

觀察他們的翻閱過程,最能引起的主題是關於「跳舞場」的歡樂景象、頭目家屋、蒲葵樹、山坡上的舊社全貌等。最少人提及的則是關於1995-98「社區營造」相關的影像,估計這部份也和當天觀者的年齡層有關,他們多為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家,或是二十歲以下的小朋友,都不是當年曾經參與社區報、社區營造活動的那批居民。我們考慮手上的老照片越來越多,備選的主題也愈見豐富,目前考慮要置換「社區營造」這個主題。

很幸運地,鳳凰颱風的威力直到傍晚比賽結束後才慢慢展現。感謝村代表的協助,在球賽中場休息時間給我們來了一段「工商服務」,球賽結束後,下起雨的同時,有些人在朝著集會所遮雨棚處走來的路上,也順道光顧了我們這個小小的攤位。

影像收集繼續中

隔天,我們繼續著老照片的收集,以及月曆製作、尋根活動規劃的相關討論。二三十歲的青年們提到了好茶游泳隊的回憶,認為是部落重要回憶的一部份;李金龍帶來了許多老照片,記錄了當年舊好茶聚落跳舞場的熱鬧活動,以及新好茶國小學生們的遊戲影像、新好茶社區中許多長輩參與慶典的合照,相當珍貴。「反瑪家水庫運動」和「1994尋根之旅」的老照片則有待收集。

目前的影像收集只能做到很基本的層次:照片掃為600dpi的jpeg檔案,以檔名記錄照片主旨,歸類在以提供者為名的資料夾中。我們會把這些影像資料燒製為光碟,存放於部落,作為部落的共同資料。未來,則希望能有針對影像資料的訪談工作,紀錄每一張片相關的部落記憶和文化習慣,這泰半需要訪問部落長輩,尤其是僅能以母語溝通的老人,如何儘速地留下他們所知的部落故事是相當重要的議題。這部份要如何操作,有待熟悉影像處理、有心記錄部落文史的青年們發想與推動。

針對魯凱語標示請益邱爸(Auvini)

為了能至少做到以魯凱語標示月份,包含Tamaka和Laucu的一行人前往水門邱爸家請益。以西方月曆的區分來想像好茶部落對時間的認知果然是有問題的—好茶人其實並沒有針對月份和日期作嚴格制式的區分。根據邱爸的說法,過去的老人家多半利用自然界的現象或部落中的大事作為時間的標記,以「大約是播種之後…」、「去年洪水之前…」「春天抽嫩芽的季節」這類方式來說明時間。因此,邱爸建議我們以魯凱語表示四季,提供了以下的魯凱語概念(邱爸採用萬國音標,因此拼音有待以部落通用的羅馬拼音校正):

-春天 kala rigarigane (代表植物是楓樹)

(kala 是「屬 」,“rigarigi”是「新芽」的意思)

-夏天 kala Drahangedrangane (代表植物是百合花)

Drahange 是「炎夏」的意思

-秋天 kala Apusane

Apus是「枯萎」的意思

-冬天 kala kecelhane

kecel是
「寒冷」的意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好茶的一年是從國曆八月豐年祭開始,因而季節的循環是由夏末秋初開始,經過冬天、春天,夏季則是一年尾聲。

關於這部份,邱爸會協助我們,進一步充實季節相關的內容和影像選擇的方向。估計在好茶八月九日的豐年祭時完成。此外,可參考邱爸的相關書寫,部份內容可見於「山中無曆日」

月曆近期工作

1. 影像繼續收集
2. 月曆初步估價
考慮居民對於月曆形式的需求大致有兩類(掛式月曆和桌曆),我們考慮兼顧需求的可能性,希望透過估價,嘗試以同一份內容,同時製作兩種格式(每一種大約兩百份)。

頁數均為35張左右,加封面、封底,彩色印刷
桌歷尺寸:22.3*12 (cm),加上硬紙板桌歷支撐、環裝
月曆尺寸:22.3*22.3(cm),加上環裝、打孔加環釘供掛用

預計在8/9前完成估價、版面格式及數量定案。

Read More...

張貼者:Jellyfish 於 晚上10:17 0 意見  

7/27古茶步安月曆工作坊

想參與「2009古茶步安月曆製作」嗎?

這個週日下午(7/27)在隘寮營區,會有古茶步安月2009月曆製作的討論,這也將是後續尋根計畫的一部份。

草稿請見此連結...
2009古茶步安月曆草稿


當天的討論預計分為兩個部份:以部落青年為主要對象,先就主題和影像挑選,作比較仔細的討論(2:00-4:30);接著,利用投影機,把草稿影像放給部落居民觀看,再看看大家的反應。

因此,我先把這份草稿寄給大家,讓大家先過目初步設定的主題,以及挑選的影像。主題的擬定,目前是以搭配『遷村三十週年』為主軸,前半段集中在遷村前的傳統和記憶,後半段則以遷村後的重要事件為主。主題是暫時擬定的,如果有哪個月份的主題大家覺得不恰當,我們都可以再討論。影像部份也是,如果你們的家人或 朋友手邊有更好的照片,請不吝提供。
(在第二頁的表列中,各位可見有些主題還欠缺合適的照片,很需要你們的協助。)

月份的標示,其實最好能使用魯凱語可惜目前我手邊找不到資料,這部份要再請教熟悉母語的人。

另外,月曆的排版設計其實還沒有開始,目前我只是先把影像就著月份/簡單配置,這部份之後會再處理。

月曆的序言中,希望各有一頁針對過去和當下的部落簡介,這部份的文字該怎麼處理,希望能和你們討論過後再進行。最後兩頁是年表,也請大家仔細看看,畢竟我們的挑選準度是絕對不如好茶人的。

以上。歡迎各位轉寄給其他好茶朋友,分享意見或照片都非常歡迎!
有電子檔者,也歡迎直接寄到shumei.huang@gmail.com
這回我們還是會準備掃描器,當天帶去營區也可以。週日下午見!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清晨6:43 0 意見  

所謂「小米收穫的季節」

小米收割的季節,不僅和時間有關,在過去也銘刻於鹿鳴安和古茶步安之間的地景上,在聚落之間,某一處瀑布的隘口,名為「達啦娃廊」處。依據魯凱作家奧威尼的父親所解釋,這地名直譯為「柵欄」之意,是一道和小米收割儀節有關的天然界線。

以下摘自奧威尼‧卡露斯(Auvini Kadresengan),《神秘的消失- 詩與散文的魯凱》,頁134,麥田出版

父親解釋道:「這整條溪谷從霞底爾山頂流經鹿鳴安西側他們取木盆的地方,經過層層懸崖絕壁形成非常壯觀的瀑布,然後流入南隘寮溪。」

還記得父親如此解釋:「自古以來,這條溪谷被指定為『神聖山嶺』的分界線,每年收小米的季節,所有參加收割的人,不論是男是女,一律不可越過的地方,否則會被山神雷擊。直到收穫節獵人祭過後,還要舉行最後『開門儀式』,獵人才能越過去狩獵,或去田裡工作。」他又補充說:「古代所謂的『小米收穫的季節』是從收割小米開始到豐年祭結束,也就是五月到八月結束。這一段季節,所有動物的父母正在養育在春天新產下來的小孩,祖先覺得把小孩子們的爸爸媽媽獵殺,是一種不人性的事情,小孩子會變成孤兒,因為沒有能力自養而也會相繼死亡。所以到等九月初,那時已經解除禁令,而動物孩子們都已經長大離開父母能夠獨立生存,而且有的要結婚傳『種』接代了。」


Read More...

張貼者:Jellyfish 於 晚上10:45 0 意見  

網路可以做甚麼(轉貼文章)

轉錄自阿孝札記
(可點進原始網站,網站文章中有許多超連結可點閱)

農村工作與網路結合的想像

我種田長大,但很慚愧 未曾用心瞭解農業議題。最近,「農村願景會議」主辦人囑我對「農村工作與網路結合的想像」提供想法,我很心虛,但還是勉力寫下一些構想,作為和農村工作者對話的材料。「農村願景會議」28日和29日在嘉義舉行,我將參與這個會議 視為我學習農業議題的起點。以下是我粗略的想法:

壹、為何要上網?

農村工作,和所有社會運動一樣,若要產生效益就得做好內部扎根、外部傳播工作。內部扎根是要有一群人長期努力,釐清問題、研擬策略、組織夥伴、交流知識、聯合行動;外部傳播是要將訊息和觀點快速而廣泛傳送出去,促使公眾注意、討論和支持,進而召喚更多志工和盟友加入,來壯大力量,加速解決問題、推動革新。

長久以來,內部扎根依賴行動者四處奔走串連,費時費力;外部傳播仰賴大眾媒體垂憐報導,罕見績效。現在,網路科技普及,眾多簡單而強大的網路工具開 放公眾免費使用(如Blogger等部落格平台、Flickr等網路相簿、YouTube等影音交流平台、HEMiDEMi等共享書籤、Wikia等 wiki系統,以及Google的網上論壇、地圖、行事曆),農村工作者可以運用這些工具打造自己的媒體、交流彼此的訊息、串連各自的力量,對內增進溝通 聯繫的效率和品質,對外形成一股新的傳播力量,補充、監督大眾媒體。


貳、上網做什麼?

近幾年,社會運動者運用網路工具從事的工作可以粗略分為六種:一是建立官方網站,作為對內溝通、對外宣傳的基地;二是開闢網路論壇,即時交流訊息、研商對策、協調行動;三是建構參與平台,讓支持者共同貢獻訊息、觀點、資源(如行無礙協會號召網友舉發有障礙空間);四是展開串連行動,如網友聯手行銷紀錄片《生命》、要求保留樂生療養院;五是進行知識管理,如有系統儲存、分享、更新行動知識(如《生命力新聞》知識管理平台);六是創辦專屬媒體,對社會發聲、擴大影響力,如勞工運動的《苦勞網》、環保運動的《環境資訊中心》)。

從這個角度看,農村工作者在建立官網、知識管理、創辦媒體三個面向上著力頗深,在網路論壇、參與平台、串連行動三個面向上還有待努力。

官方網站,書寫自己的理念、記錄自己的行動,也進行農產行銷。個人網站如《小劍劍&開朗少年的奮鬥史》、《民雄牛奶鳳梨達人》,團隊網站如《溪底遙學習農園》、《穀東俱樂部》、《合樸農業市集》,以及中原大學學生團隊協助農友架設的《原味水蜜桃》、《今生金柿》和行銷民宿的《白蘭部落農場》。

知識平台,主要是記錄農耕經驗、書寫農村文化、整理農業知識。個人網站如張正揚的《兩代米生產筆記》;團隊網站如交大學生經營的《共同書寫水田》、楊儒門推動的《卡農:一個愛護土地的故事》、旗美社區大學經營的《農村是一所學校》。

傳播媒體則是採集並傳送農村新聞,如《FM99.5神農廣播電台》 整理台灣和中國的農業脈動、果菜行情,摘錄全球農業新聞,並提供農業氣象、製作農業活動影像紀錄;《小地方新聞網》則觀照山村、漁村、農村仍有耕作的區域,報導耕作勞動、鄉鎮變遷、社區行動、教育學習、美食趣事、環境生態、行動參與等訊息和觀點。



參、還能做什麼?

這些官網、平台、媒體展現農村文化和農業議題的多元面貌,讓公眾看到大眾媒體所忽略、掩蓋的草根訊息;然而,欠缺即時論壇、參與平台、串連行動,讓農村工作者的力量難以相加相乘,如何補強這三個面向的闕漏,並鼓勵更多農民上網發聲,是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在即時論壇方面,可用Google網上論壇建立即時聯繫群組,在這個群組上隨時交換訊息和觀點,協調和整合行動,例如線上討論、分工,籌備農村願景會議,又如針對合樸農友被剝奪土地承租權一事研擬共同聲明(可由一人先寫草稿、線上限時徵詢意見、然後改出定稿對外發佈)。

在參與平台方面,可先從建立HEMiDEMi群組書籤開始,讓農村工作者在群組書籤上推薦好文、交換意見,也讓更多網友藉由這個群組認識農業問題,進而支持、參與。

在串連行動方面,現階段應先加強網路農村工作者的相互認識,再逐步從認識、交流、串連走向共同行動。要促進相互認識,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一)共同推薦出一份「農業優格」名單(類似這個);(二)用Google日曆編輯台灣農村活動行事曆(類似這樣);(三)用Google地圖編輯台灣新農業團隊位置圖(類似這個)。有了優格名單、活動日曆、農業地圖,不僅農村工作者能夠相互認識,網友和大眾媒體要了解、報導農業議題,也會變得比較容易。

此外,目前的農業網站儘管內容可觀,但總體網站數量不足。要壯大農業傳播力量,需要鼓勵和培訓更多農友和農村青年參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舉辦農村網路工作坊;若要舉辦工作坊,可以和積極培訓農村觀察員的《小地方新聞網》合辦,或者與公視《PeoPo》(以培養影音公民記者為目標)、數位文化協會《胖卡:部落格行動巡迴車》(以縮短數位落差為重點)、政大NPO-EMBA偏小上線計畫團隊(以支援偏遠小學為目標)合作。培訓對象既可以是農民、農村社區大學學員,也可以是農家青年(高中生、大學生),更可以是農業縣市的大專院校(特別是開設服務學習課程的學校)學生,讓青年學生能藉由架設農業網站了解農村文化、探討農業議題,進而支持、參與農村工作。



肆、能做到什麼?

農村工作者藉由官方網站、網路論壇、參與平台、串連行動、知識管理、創辦媒體進行內部聯繫和對外傳播,可望逐步凝聚成一個行動聯盟、發展出一個媒體平台。行動聯盟藉由網路密集溝通聯繫,可以代表分散各地的農業社群,不斷對農業議題發表意見,甚至發起抗爭行動;媒體平台既自行編採農業專題報導,也彙整、導讀各個農業部落格的訊息和觀點,它可以扮演農友和公眾、大眾媒體記者間的溝通橋樑,讓公眾和記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各地農友的多元聲音。

連辦四屆的「農村願景會議」若能加強網路聯繫,可望發展成農業行動聯盟;創辦數年的《小地方新聞網》若能在既有的報導之外,加入農業部落格訊息的綜合導覽(可以是《全球之聲》(Global Voice)式的多元議題綜合導讀,也可以是《癮科技》(Engadget)式的網路資訊即時引介),也可望成為台灣農業資訊的交流平台。有了行動聯盟和媒體平台,分散各地的農民將能匯集力量、聯合行動,並且更快速而廣泛地向社會傳播訊息和觀點,以此爭取更多公眾支持和參與,增強農業改革和農村發展的能量。

附帶說明:1.運用網路,不是要以網路行動取代實體行動,而是要以網路聯繫加強實體行動的力量;2.運用網路,尤其是易學易用的部落格等工具,不會增加太多工作時間,甚至可以減少許多聯繫聯繫、實體開會的時間;3.上網發聲,不一定要用文字,以系列照片或簡易影音來記錄社會行動,同樣可以達到傳播效果。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晚上10:53 0 意見  

1991/5/24,屏東霧台好茶舊社指定通過為二級古蹟

"在相關文化工作者的大力奔走下,好茶舊社由內政部核定為國家二級古蹟,成為國內第一個原住民文化資產列入國家古蹟的案例(李永適,1996)。1991年5月24日內政部因應該呼籲,公告指定屏東縣霧台好茶舊社及台北三峽民權街為二級古蹟,使得該兩聚落成為政府支持以「聚落」型態作為「古蹟」保存的開端。"

摘自"好茶舊社石板屋群落及週邊環境調查暨修復規劃",p2頁,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7。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上午8:02 0 意見  

1932年,春天,達都古魯部落遷至好茶舊社


以下資料來
摘自《好茶舊社石板屋群落及週邊環境調查暨修復規劃成果報告書》,p215頁,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7。

"Aruladenge家族是日據時期從達都古魯遷到好茶舊社的家族,達都古魯這個地方古時是好茶的『祭地』,祭地後來逐漸發展為部落。好茶舊社與達都古魯之間距離大約四至五公里左右,走路約一小時三十分鐘。為了便於統治與管理,日本人在昭和六年(1931)即開始在好茶舊社靠東北角即現在長老教會一帶挖土打造地基,準備將達都古魯部落遷至好茶舊社。

1932年春天約四五月時,日本駐在所「南幅」部長和「石川」巡查二人強迫達都古魯搬到好茶部落,他們要求達都古魯人把房子拆掉,拆除房子當天,達都古魯的百姓無人知道。當二位日本人帶著好茶的老百姓來達都古魯部落協助拆除家屋時達都古魯的人很傷心。日本人命令全好茶部落百姓不論男女老少,全體動員參與搬運工作,沒去參與搬運者受到處罰。達都古魯當時的戶數有十二戶,人口有七十八人。達都古魯區在好茶舊社自成一格,獨立成一區,這個特殊的區域,可以看到殖民力量形塑聚落的影子。達都古魯遷至好茶部落迄今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在這七十餘年當中達都古魯人開枝散葉,人口大量增加,尚在好茶舊社階段時,達都古魯之戶數已增加到23戶,人口約180人,佔好茶總人口約四分之一。"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上午9:50 0 意見  

1952/5/30,好茶教會新建魯凱族第一座茅草屋集會所(禮拜堂)

"好茶部落有基督長老教會、天主教會、安息日教會、循理會等四間教會,1949年福音的種子首先傳到好茶部落吳桂香女士(因她母親是馬兒村的人,而那裡是基督長老教會盛行最早的部落),1952 年5 月30 日好茶教會新建魯凱族第一座茅草屋集會所(禮拜堂)。"

摘自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魯凱族好茶人的性別養成與觀念實踐》,p24頁,郭靜雯,民國九十六年七 月。

(READ MORE中有舊好茶禮拜堂2006年間的現況照片。)



2006,基督長老教會

(美惠老師曾提及的舊好茶回憶是--參加長老教會所辦的幼稚園。)

2006,天主教會

2006,循理會

以下聯結是好茶循理會真情部落格中,眾人於舊好茶循理教會前的合照
暑期兒童夏令營,民國64年
教會前合照

以下年表摘自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魯凱族(下三社、西魯凱、東魯凱)歷史事件年表(黃芳琪/撰)

1950年(民國39年)
8月基督長老教會馬兒村人-林泉茂首先在好茶村佈道。
…………………………………………………………………………………………………………
1952年(民國41年)
8月天主教徒-好茶村人馬復星開始在好茶村佈道。
…………………………………………………………………………………………………………
1953年(民國42年)
基督中華循理會信徒-好茶人彭枝定開始宣揚福音設阿禮、去怒、大武等佈道所。
…………………………………………………………………………………………………………
1957年(民國46年)
7月復臨安息日會開始於好茶村傳教。
…………………………………………………………………………………………………………
1958年(民國48年)
天主教傳入好茶村。
…………………………………………………………………………………………………………
1968年(民國57年)
循理會開始於好茶村佈道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上午9:46 1 意見  

1995/6/22,舊好茶頭目家(Druluane)附屬屋重建

下圖則為刊登於大地地理雜誌1996年二月號的「家屋復原想像圖」。
(插畫/王建國,撰文/李永適,編輯/丁琪)


以下摘自大地地理雜誌1996年2月號《雲豹的鄉愁,好茶魯凱人的歸鄉路》(P.56頁)
文/李永適,攝影/謝思蕾

"紅櫸木清涼的樹蔭下,刺高遞來一杯摻著紅色「男子漢」的米酒。「依拉,達翁烏魯!」一旁的老人家們說。我明白老人的意思是「一起來喝酒」,這是我學會的少數幾句魯凱話中,除了「撒報」(辛苦了)和「馬拉能阿」(謝謝)之外,最常用的一句。

喝了酒之後,刺高拿出一本薄薄的筆記本,要求我們在上面簽名,還要我們蓋上手印。刺高嚴肅的說:「我們回來重建安家的房子,這是好茶歷史的大事,你們都是見證人。以後我們的後代就會知道,在六月二十二日這一天,我們回來了。」


刺高(漢名安正光)來自好茶兩大頭目之一的盧巒家,是長老會的傳教士,有四個哥哥,現在都在平地工作,他最年幼。我問刺高為什麼決定回來重建家屋,他回答:「受了歐威尼的感動,他一直跟我說,我們的家族非常重要,我們要回去重建舊好茶。」

像刺高這樣,被歐威尼遊說上山,或共同進行重建工作的好茶年輕人前前後後約有十人。這次一同上山蓋房子的三位老人,也是在歐威尼的邀約下共襄盛舉的,他們年齡最輕的是頭目普其林加耶(漢名張杉其),今年六十歲,最長的是獵人恰馬魯(尤大木),已經七十五歲。
"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上午9:59 0 意見  

1935/1/3,千千岩助太郎,舊好茶頭目家(Druluane)測繪記錄



1935/1/3,千千岩助太郎,舊好茶頭目家(Druluane)測繪記錄
資料來源:數位圖書館-日文舊籍數位典藏
書名 = 臺灣高砂族住家の研究;作者 = 千千岩助太郎著;出版者 = 臺灣建築會發行;出版年 = 昭和12[1937]

另有連結至舊好茶未遷村前 ,魯洛安家屋原來的模樣---安家頭目家屋照片
(資料來源:無名小站網路相簿)


" 盧巒的家屋位於舊好茶地勢最高的山坡上,屋子雖然殘破。但明顯地比鄰近的屋舍來的寬廣,顯示著大頭目的威嚴。在過去,這座家屋可說是好茶最華麗的一座石板屋。著名的日本學者,千千岩助太郎在一九三五年一月三日來到舊好茶,就深受這座家屋華麗的木雕所吸引,因此立下志願記錄台灣原住民的建築,後來走過四百三十幾個原住民部落,完成「台灣高砂族的住家」一書,這本書至今仍是研究台灣原住民傳統家屋最珍貴的材料。而千千岩在好茶唯一記錄的家屋也就是盧巒家的這棟建築及其木雕。"

摘自大地地理雜誌1996年2月號《雲豹的鄉愁,好茶魯凱人的歸鄉路》(P.54頁),李永適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清晨5:43 1 意見  

1928/4/1,好茶教育所設置

1928年(昭和三年、民國17年)
4 月1號.創設高雄區四年制好茶番童教育所設兩班,(由日警擔任教師,並開始教導村民,農地耕作,改善部落衛生外,也開始實施許多移風易俗的措施,包括:禁止屋內葬、刺文、墨牙、頭目向族人收取租稅等……並收繳槍支,禁止獵人頭。)好茶社東南方約五公里處的Tadugulu(タトオル)支社因管理不便被日人強迫遷回好茶社內。
1945年(昭和廿年、民國34年)
日本投降.好茶番童教育所無人接辦.停校一年。
1946年(民國35年)
9月1號奉命復校,番童教育所更名高雄區六年制好茶國民學校成立。
1978年(民國67年)
7月1號.好茶國民小學,隨遷村至現址。
1986年(民國75年)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國民小學關閉。


資料來源: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凌晨3:57 0 意見  

1979/9/22,新好茶社區落成

"落成典禮的前一天,村子裡動員的一百五十名村民,用粗大的纜繩將一座重達十餘噸的大石碑豎立起來;大石碑上刻著「好茶社區」四個大字。"

摘自大地地理雜誌1996年2月號《雲豹的鄉愁,好茶魯凱人的歸鄉路》(P.54頁),李永適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凌晨1:34 0 意見  

主要作物的種植和採收

魯凱族傳統的農業,主要的作物包括穀物和塊根類兩大項。穀物主要包含小米(becengee)、玉蜀黍(lapanai)、桿稻(pagai)、藜(bae)、稗(lalrumai)等;塊根類則以甘藷(wrasi)、芋頭(tai)、木藷(wdungku)為主。

主食多為小米、芋頭、地瓜三種植物,栽種和收成的時間不同,族人會搭配時節,並配合作物的特性,加以處理,以利儲藏。例如烘烤芋頭之後,可以存放一年不壞。

主要作物的種植和採收時間:
小米為三、四月栽植,七月收穫,芋頭為一、月栽植,十一、二月收成,地瓜隨時可栽植,經三、四個月後可收成。

參考資料: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魯凱族/生計基礎與經濟活動:飲食文化
好茶作物時序-芋頭小米地瓜花生、依照作物時序栽培(魯凱族舊社好茶全球資訊網)

*烤芋頭、製作芋頭乾的程序,可參考古茶步安烤芋頭一篇

Read More...

張貼者:Jellyfish 於 凌晨12:28 0 意見  

1994/2/14-15 舊好茶尋根之旅

摘自《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王應棠,2003,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
21415日兩天合辦舊好茶尋根之旅,參加者達百餘人,包含老、中、青、少年各年齡階層。在兩天的活動中,居民除了重新整理被馬櫻丹淹沒的家園,也在晚會中一一敘述了在舊好茶生活的點點滴滴:好茶第一輛腳踏車(在海拔一千公尺且只有狹窄登山步道可通達的高山上!);第一棟鋼筋水泥房子(材料均自水門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搬上來!);好茶國小環境比賽全縣第一名;年輕男子當兵時被歡送的情形。"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有電子全文可下載)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凌晨12:48 0 意見  

山中無曆日

摘自《野百合之歌》, 邱金士,p.20

"每年當最後一道強烈的颱風帶著剪字鳥( Tapihadrau )吹襲而過,而台灣欒樹的花絮變成淡紅色便開始凋零時,一年一輪的忙碌就要開始了。又以當「楓葉落盡,嫩芽吐出」時開始播種栗米直到收獲的季節裡。放眼望去一片金黃色的栗米田,灰藜和百合在汪洋的綠海點綴其間,那時已經是收穫的季節了。小米收成之後,再以一個月圓的時間為祭祖過年的季節。一個月之久的時間,一年一度的祭典和一生一次的各項生命禮俗便開始展開。這種以自然曆法運轉的生活,三個族群自古以來,從來沒有改變過。

魯凱家族三個兄弟,雖然自然環境不同,風格上也有小異,可是風俗習慣、精神和情感,如同一株三朵百合的緊密,是血脈相連的民族。魯凱民族是過著山中無歲月的生活,因為沒有文字,更沒有屬算年日和生活現象的記法,只有依賴著大自然的循環不息之規律,浪漫地揚帆在永恆的海洋。"

作者:奧威尼‧卡露斯盎
漢名:邱金士
書名:《野百合之歌》
出版社:台中,晨星出版社
出版年:民90初版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凌晨12:24 2 意見  

豐年祭烤餅祭

摘自《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王應棠,2003,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好茶族人訪談稿)

"豐年祭烤餅祭在好茶水源地,就是快要到接水管的地方附近,有一個可以坐下來的地方,後面很寬,在那邊舉行。那邊也是以前舉行祭典的地方。由頭目和長老帶頭作儀式,成年人打靶。我那時還太小沒有參加打靶。除了壯年人打靶之外,再小的受過成年禮的是拿弓箭射。更小的拿石頭丟,我那時就是用丟的。

那時候烤餅祭烤各種山上動物的肉,反正家裡有甚麼肉就帶,帶阿拜,還有帶要去烤的那個餅。成年禮十六歲。比賽有發獎品,一定是吃的,像成年人就喝酒,輸的人就喝,小孩子給阿拜或肉吃。然後在那邊舉行角力,受過成年禮的人才能參加,我們小孩都在旁邊拍手。那邊好熱鬧,烤餅祭舉行一整天,所有村莊的難孩子都參加,女孩子都在家裡,她們在家裡也有節目,不過是什麼我不清楚。可能她們也在比賽刺繡,或是做草鞋。



烤餅祭回來第二天,跳跳舞等很多節目,第一天晚上也有跳,看人數決定在那裏跳,有時候在李勇雄那邊,有時候在大頭目前庭這邊。結婚的人在這邊,假如舉辦豐年祭就在學校,因為整個村莊容納不下,大都在學校。那時候盪鞦韆都是女孩子在盪的,譬如說豐年祭會擺架子在跳舞場,或是學校操場。有時候豐年祭還會擔一個很高﹝的鞦韆﹞,擺一些小刀、矛,拿一些balabibi好像蘭花一樣,掛在上面。

會想回來就是因為這裡有太多好玩的記憶,記憶裡都是玩。我以前在新好茶睡覺,作夢都是在這個發源地玩。影響太大了,一直想要回來;在台北作夢也是。這邊太好了。"



以下影音資料來自VCENTER,
雲豹民族的故鄉,訪問老獵人-傳統烤餅祭
版權由李道明所有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清晨7:12 0 意見  

三四月枯水期,團體性捕魚

魯凱族好茶舊社全球資訊網

在漁獵部分,有團體性捕魚和個人性捕魚。團體性捕魚活動以魚藤(drapulu)為材料,是部落每年重要的儀 式性活動,時間大約在每年三、四月枯水期間,由頭目召集眾人宣佈時間、河段及個人所負責工作。由於魚藤(drapulu)毒性很強,為了避免毒性殘留過多 以及危害範圍過廣,因此選擇水少的乾季枯水期進行,同時對於所實施河段的水流控制特別謹慎。因為drapulu毒性維持較久,在部落附近的水源,頭目通常 嚴格禁止任何毒魚活動,距離較遠及水量少的河段才被允許,若有人不遵守規定私自去毒魚,會受到頭目的處罰,視為偷竊(戴永禔,1999)

【引用來源】
戴永禔,1999。魯凱族的漁撈文化,祐生基金會。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清晨7:27 1 意見  

五月,狩獵祭


魯凱族好茶舊社全球資訊網

每年陽曆五月左右,是好茶部落傳統的狩獵季節,為配合狩獵行動的開始,亦有專為狩獵而舉行的儀式,稱之為「狩獵祭」。祭典於晚上舉行,首先獵人集中於狩獵之小屋外,面向東方,準備一隻小弓、二隻小箭、沾有鐵渣之豬皮及樹葉。

然後將這些東西分成三份,第一份為一枝小箭,箭頭沾有鐵渣、豬皮和樹葉,這一份用於祭拜神靈(twawmas)。祝禱時口誦:「神靈們,我把這組弓箭交給 您,懇請您把無用殘廢的動物賜給我,並把這弓箭賜還給我。」第二份用於祭拜惡靈(aididingane),其過程與第一組同。第三份用於祭拜山中亡靈 (warakace),以豬皮及樹葉供奉之,其祝禱與第二份合併舉行。

【引用來源】
1.杜冬振、邱金士、陳松二,2004。「好茶部落誌」,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報告,未出版。


《舊好茶部落獵人祭地點》

獵人祭位置主要有二處,一處位於通往阿禮的山路旁,中央有火堆痕跡,旁邊圍繞石塊座椅,獵人路經該地或每年特定時刻會有族人前來進行祭儀。另一處則位於學校對面山坡大石上方。

引用自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好茶舊社石版屋群落及周邊環境調查暨修復規劃報告書, 2007。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清晨7:17 0 意見  

夏末秋初 , 竹筍生產季節 ,陶壺占卜

快到好茶舊社的溪谷,木橋下方有一潭水名叫(Cepecepe),為好茶舊社聖水聖地,水的源頭應該來自井步山,經過好茶舊社水源地,在經過慈伯慈伯,最後流入南隘寮溪。在慈伯慈伯Cepecepe)西方不遠處的聖竹林,此處竹林是專門用來占卜未來一年裡好茶、阿禮、上下霧台等部落人口增減情形的地方。據說,聖竹有分區,每一塊區域竹筍生長的情形與所屬部落的人口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約每年夏末秋初的竹筍生產季節,大祭司便會密切注意聖竹林的筍子生長狀況。聖竹北方不遠處,也就是聖水出口處,有一棵大樹,樹下有一個陶壺是專門用來占卜未來一年五穀雜糧豐收與否。

古代好茶人一直把慈伯慈伯歸屬神聖的地方,特別是聖竹和陶壺嚴謹的禁區,除了被指定的大祭司外,任何人都不能靠近。以前在這一塊神聖的地方正中央,長出一顆大大的紅櫸木,樹下有一條很大的百步蛇守著聖地,更增加這個地方的神秘性。

引用自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好茶舊社石版屋群落及周邊環境調查暨修復規劃, 2007。
資料來源:奧威尼‧卡露斯2005 年受訪稿。

Read More...

張貼者:古茶步安同學會 於 清晨6:14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