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可以做甚麼(轉貼文章)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轉錄自阿孝札記(可點進原始網站,網站文章中有許多超連結可點閱)
農村工作與網路結合的想像
我種田長大,但很慚愧 未曾用心瞭解農業議題。最近,「農村願景會議」主辦人囑我對「農村工作與網路結合的想像」提供想法,我很心虛,但還是勉力寫下一些構想,作為和農村工作者對話的材料。「農村願景會議」28日和29日在嘉義舉行,我將參與這個會議 視為我學習農業議題的起點。以下是我粗略的想法:
壹、為何要上網?
農村工作,和所有社會運動一樣,若要產生效益就得做好內部扎根、外部傳播工作。內部扎根是要有一群人長期努力,釐清問題、研擬策略、組織夥伴、交流知識、聯合行動;外部傳播是要將訊息和觀點快速而廣泛傳送出去,促使公眾注意、討論和支持,進而召喚更多志工和盟友加入,來壯大力量,加速解決問題、推動革新。
長久以來,內部扎根依賴行動者四處奔走串連,費時費力;外部傳播仰賴大眾媒體垂憐報導,罕見績效。現在,網路科技普及,眾多簡單而強大的網路工具開 放公眾免費使用(如Blogger等部落格平台、Flickr等網路相簿、YouTube等影音交流平台、HEMiDEMi等共享書籤、Wikia等 wiki系統,以及Google的網上論壇、地圖、行事曆),農村工作者可以運用這些工具打造自己的媒體、交流彼此的訊息、串連各自的力量,對內增進溝通 聯繫的效率和品質,對外形成一股新的傳播力量,補充、監督大眾媒體。
貳、上網做什麼?
近幾年,社會運動者運用網路工具從事的工作可以粗略分為六種:一是建立官方網站,作為對內溝通、對外宣傳的基地;二是開闢網路論壇,即時交流訊息、研商對策、協調行動;三是建構參與平台,讓支持者共同貢獻訊息、觀點、資源(如行無礙協會號召網友舉發有障礙空間);四是展開串連行動,如網友聯手行銷紀錄片《生命》、要求保留樂生療養院;五是進行知識管理,如有系統儲存、分享、更新行動知識(如《生命力新聞》知識管理平台);六是創辦專屬媒體,對社會發聲、擴大影響力,如勞工運動的《苦勞網》、環保運動的《環境資訊中心》)。
從這個角度看,農村工作者在建立官網、知識管理、創辦媒體三個面向上著力頗深,在網路論壇、參與平台、串連行動三個面向上還有待努力。
官方網站,書寫自己的理念、記錄自己的行動,也進行農產行銷。個人網站如《小劍劍&開朗少年的奮鬥史》、《民雄牛奶鳳梨達人》,團隊網站如《溪底遙學習農園》、《穀東俱樂部》、《合樸農業市集》,以及中原大學學生團隊協助農友架設的《原味水蜜桃》、《今生金柿》和行銷民宿的《白蘭部落農場》。
知識平台,主要是記錄農耕經驗、書寫農村文化、整理農業知識。個人網站如張正揚的《兩代米生產筆記》;團隊網站如交大學生經營的《共同書寫水田》、楊儒門推動的《卡農:一個愛護土地的故事》、旗美社區大學經營的《農村是一所學校》。
傳播媒體則是採集並傳送農村新聞,如《FM99.5神農廣播電台》 整理台灣和中國的農業脈動、果菜行情,摘錄全球農業新聞,並提供農業氣象、製作農業活動影像紀錄;《小地方新聞網》則觀照山村、漁村、農村仍有耕作的區域,報導耕作勞動、鄉鎮變遷、社區行動、教育學習、美食趣事、環境生態、行動參與等訊息和觀點。
參、還能做什麼?
這些官網、平台、媒體展現農村文化和農業議題的多元面貌,讓公眾看到大眾媒體所忽略、掩蓋的草根訊息;然而,欠缺即時論壇、參與平台、串連行動,讓農村工作者的力量難以相加相乘,如何補強這三個面向的闕漏,並鼓勵更多農民上網發聲,是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在即時論壇方面,可用Google網上論壇建立即時聯繫群組,在這個群組上隨時交換訊息和觀點,協調和整合行動,例如線上討論、分工,籌備農村願景會議,又如針對合樸農友被剝奪土地承租權一事研擬共同聲明(可由一人先寫草稿、線上限時徵詢意見、然後改出定稿對外發佈)。
在參與平台方面,可先從建立HEMiDEMi群組書籤開始,讓農村工作者在群組書籤上推薦好文、交換意見,也讓更多網友藉由這個群組認識農業問題,進而支持、參與。
在串連行動方面,現階段應先加強網路農村工作者的相互認識,再逐步從認識、交流、串連走向共同行動。要促進相互認識,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一)共同推薦出一份「農業優格」名單(類似這個);(二)用Google日曆編輯台灣農村活動行事曆(類似這樣);(三)用Google地圖編輯台灣新農業團隊位置圖(類似這個)。有了優格名單、活動日曆、農業地圖,不僅農村工作者能夠相互認識,網友和大眾媒體要了解、報導農業議題,也會變得比較容易。
此外,目前的農業網站儘管內容可觀,但總體網站數量不足。要壯大農業傳播力量,需要鼓勵和培訓更多農友和農村青年參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舉辦農村網路工作坊;若要舉辦工作坊,可以和積極培訓農村觀察員的《小地方新聞網》合辦,或者與公視《PeoPo》(以培養影音公民記者為目標)、數位文化協會《胖卡:部落格行動巡迴車》(以縮短數位落差為重點)、政大NPO-EMBA偏小上線計畫團隊(以支援偏遠小學為目標)合作。培訓對象既可以是農民、農村社區大學學員,也可以是農家青年(高中生、大學生),更可以是農業縣市的大專院校(特別是開設服務學習課程的學校)學生,讓青年學生能藉由架設農業網站了解農村文化、探討農業議題,進而支持、參與農村工作。
肆、能做到什麼?
農村工作者藉由官方網站、網路論壇、參與平台、串連行動、知識管理、創辦媒體進行內部聯繫和對外傳播,可望逐步凝聚成一個行動聯盟、發展出一個媒體平台。行動聯盟藉由網路密集溝通聯繫,可以代表分散各地的農業社群,不斷對農業議題發表意見,甚至發起抗爭行動;媒體平台既自行編採農業專題報導,也彙整、導讀各個農業部落格的訊息和觀點,它可以扮演農友和公眾、大眾媒體記者間的溝通橋樑,讓公眾和記者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各地農友的多元聲音。
連辦四屆的「農村願景會議」若能加強網路聯繫,可望發展成農業行動聯盟;創辦數年的《小地方新聞網》若能在既有的報導之外,加入農業部落格訊息的綜合導覽(可以是《全球之聲》(Global Voice)式的多元議題綜合導讀,也可以是《癮科技》(Engadget)式的網路資訊即時引介),也可望成為台灣農業資訊的交流平台。有了行動聯盟和媒體平台,分散各地的農民將能匯集力量、聯合行動,並且更快速而廣泛地向社會傳播訊息和觀點,以此爭取更多公眾支持和參與,增強農業改革和農村發展的能量。
附帶說明:1.運用網路,不是要以網路行動取代實體行動,而是要以網路聯繫加強實體行動的力量;2.運用網路,尤其是易學易用的部落格等工具,不會增加太多工作時間,甚至可以減少許多聯繫聯繫、實體開會的時間;3.上網發聲,不一定要用文字,以系列照片或簡易影音來記錄社會行動,同樣可以達到傳播效果。
Read More...
標籤: 構想討論
1991/5/24,屏東霧台好茶舊社指定通過為二級古蹟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在相關文化工作者的大力奔走下,好茶舊社由內政部核定為國家二級古蹟,成為國內第一個原住民文化資產列入國家古蹟的案例(李永適,1996)。1991年5月24日內政部因應該呼籲,公告指定屏東縣霧台好茶舊社及台北三峽民權街為二級古蹟,使得該兩聚落成為政府支持以「聚落」型態作為「古蹟」保存的開端。"摘自"好茶舊社石板屋群落及週邊環境調查暨修復規劃",p2頁,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7。
Read More...
1932年,春天,達都古魯部落遷至好茶舊社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以下資料來摘自《好茶舊社石板屋群落及週邊環境調查暨修復規劃成果報告書》,p215頁,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007。
"Aruladenge家族是日據時期從達都古魯遷到好茶舊社的家族,達都古魯這個地方古時是好茶的『祭地』,祭地後來逐漸發展為部落。好茶舊社與達都古魯之間距離大約四至五公里左右,走路約一小時三十分鐘。為了便於統治與管理,日本人在昭和六年(1931)即開始在好茶舊社靠東北角即現在長老教會一帶挖土打造地基,準備將達都古魯部落遷至好茶舊社。
1932年春天約四五月時,日本駐在所「南幅」部長和「石川」巡查二人強迫達都古魯搬到好茶部落,他們要求達都古魯人把房子拆掉,拆除房子當天,達都古魯的百姓無人知道。當二位日本人帶著好茶的老百姓來達都古魯部落協助拆除家屋時達都古魯的人很傷心。日本人命令全好茶部落百姓不論男女老少,全體動員參與搬運工作,沒去參與搬運者受到處罰。達都古魯當時的戶數有十二戶,人口有七十八人。達都古魯區在好茶舊社自成一格,獨立成一區,這個特殊的區域,可以看到殖民力量形塑聚落的影子。達都古魯遷至好茶部落迄今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在這七十餘年當中達都古魯人開枝散葉,人口大量增加,尚在好茶舊社階段時,達都古魯之戶數已增加到23戶,人口約180人,佔好茶總人口約四分之一。"
Read More...
1952/5/30,好茶教會新建魯凱族第一座茅草屋集會所(禮拜堂)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好茶部落有基督長老教會、天主教會、安息日教會、循理會等四間教會,1949年福音的種子首先傳到好茶部落吳桂香女士(因她母親是馬兒村的人,而那裡是基督長老教會盛行最早的部落),1952 年5 月30 日好茶教會新建魯凱族第一座茅草屋集會所(禮拜堂)。"摘自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魯凱族好茶人的性別養成與觀念實踐》,p24頁,郭靜雯,民國九十六年七 月。
(READ MORE中有舊好茶禮拜堂2006年間的現況照片。)
2006,基督長老教會
(美惠老師曾提及的舊好茶回憶是--參加長老教會所辦的幼稚園。)
2006,天主教會
2006,循理會
以下聯結是好茶循理會真情部落格中,眾人於舊好茶循理教會前的合照
暑期兒童夏令營,民國64年
教會前合照
(美惠老師曾提及的舊好茶回憶是--參加長老教會所辦的幼稚園。)
2006,天主教會
2006,循理會
以下聯結是好茶循理會真情部落格中,眾人於舊好茶循理教會前的合照
暑期兒童夏令營,民國64年
教會前合照
以下年表摘自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魯凱族(下三社、西魯凱、東魯凱)歷史事件年表(黃芳琪/撰)
1950年(民國39年)
8月基督長老教會馬兒村人-林泉茂首先在好茶村佈道。
…………………………………………………………………………………………………………
1952年(民國41年)
8月天主教徒-好茶村人馬復星開始在好茶村佈道。
…………………………………………………………………………………………………………
1953年(民國42年)
基督中華循理會信徒-好茶人彭枝定開始宣揚福音設阿禮、去怒、大武等佈道所。
…………………………………………………………………………………………………………
1957年(民國46年)
7月復臨安息日會開始於好茶村傳教。
…………………………………………………………………………………………………………
1958年(民國48年)
天主教傳入好茶村。
…………………………………………………………………………………………………………
1968年(民國57年)
循理會開始於好茶村佈道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魯凱族(下三社、西魯凱、東魯凱)歷史事件年表(黃芳琪/撰)
1950年(民國39年)
8月基督長老教會馬兒村人-林泉茂首先在好茶村佈道。
…………………………………………………………………………………………………………
1952年(民國41年)
8月天主教徒-好茶村人馬復星開始在好茶村佈道。
…………………………………………………………………………………………………………
1953年(民國42年)
基督中華循理會信徒-好茶人彭枝定開始宣揚福音設阿禮、去怒、大武等佈道所。
…………………………………………………………………………………………………………
1957年(民國46年)
7月復臨安息日會開始於好茶村傳教。
…………………………………………………………………………………………………………
1958年(民國48年)
天主教傳入好茶村。
…………………………………………………………………………………………………………
1968年(民國57年)
循理會開始於好茶村佈道
Read More...
1995/6/22,舊好茶頭目家(Druluane)附屬屋重建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下圖則為刊登於大地地理雜誌1996年二月號的「家屋復原想像圖」。(插畫/王建國,撰文/李永適,編輯/丁琪)
以下摘自大地地理雜誌1996年2月號《雲豹的鄉愁,好茶魯凱人的歸鄉路》(P.56頁)
文/李永適,攝影/謝思蕾
"紅櫸木清涼的樹蔭下,刺高遞來一杯摻著紅色「男子漢」的米酒。「依拉,達翁烏魯!」一旁的老人家們說。我明白老人的意思是「一起來喝酒」,這是我學會的少數幾句魯凱話中,除了「撒報」(辛苦了)和「馬拉能阿」(謝謝)之外,最常用的一句。
喝了酒之後,刺高拿出一本薄薄的筆記本,要求我們在上面簽名,還要我們蓋上手印。刺高嚴肅的說:「我們回來重建安家的房子,這是好茶歷史的大事,你們都是見證人。以後我們的後代就會知道,在六月二十二日這一天,我們回來了。」
刺高(漢名安正光)來自好茶兩大頭目之一的盧巒家,是長老會的傳教士,有四個哥哥,現在都在平地工作,他最年幼。我問刺高為什麼決定回來重建家屋,他回答:「受了歐威尼的感動,他一直跟我說,我們的家族非常重要,我們要回去重建舊好茶。」
像刺高這樣,被歐威尼遊說上山,或共同進行重建工作的好茶年輕人前前後後約有十人。這次一同上山蓋房子的三位老人,也是在歐威尼的邀約下共襄盛舉的,他們年齡最輕的是頭目普其林加耶(漢名張杉其),今年六十歲,最長的是獵人恰馬魯(尤大木),已經七十五歲。"
Read More...
標籤: 史上的一天
訂閱:
文章 (Atom)